AI共生與未來教育:人工智慧與教育變革高峰論壇圓桌對話分享
新聞資訊 |2024-12-05 17:09
11月30日上午,在2024中國國際數字和軟體服務交易會期間,由數交會組委會主辦,全國高等院校計算機基礎教育研究會、示範性軟體學院聯盟、工程教育與產業人才培養聯盟協辦,東軟教育科技集團承辦的「人工智慧與教育變革高峰論壇」在大連世界博覽廣場1號廳圓滿舉辦。本次論壇特設圓桌對話環節,從學生、教師、學校等角度全面探討人工智慧為教育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在圓桌對話環節,全國高等院校計算機基礎教育研究會會長、中國傳媒大學動畫與數字藝術學院黨委書記黃心淵,教育部高校大學計算機課程教指委秘書長、西安交通大學教授桂小林,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王泉三位嘉賓,針對活動前期徵集的代表性問題做出精彩解答,獲得陣陣掌聲。在現場提問環節,來自全國高校的教師代表爭相發問,現場氣氛熱烈。該環節由清華大學《計算機教育》雜誌主編、編審奚春雁主持。

在圓桌論壇環節,主持人奚春雁主編從活動前期向參會老師徵集的問題中挑選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問題,圍繞人工智慧為學生、教師、學校帶來的機遇與挑戰這一主題,向台上嘉賓提問。
關於人工智慧對學生學習
帶來的機遇與挑戰的精彩問答

在高等教育中,AI作為輔助工具,能夠快速提供答案,這是否會對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底層邏輯帶來影響,進而限制他們創新能力的發展?

這個問題確實非常犀利!那麼我也用一個提問來回答這個問題:計算器的發明會影響學生研究數學的創新能力嗎?其實,與計算器一樣,人工智慧也是賦能教育教學的一種工具,這種工具會激發創新能力、還是限制創新能力,全在於我們如何在教育教學中科學地運用它。只要我們堅持以新工具賦能人才培養、讓學生的核心能力切實得到提升這一基本原則,就能以不變應萬變。

在AI技術普及的背景下,如果所有學生都學會了AI,那麼人工智慧、計算機、軟體相關專業的學生還有優勢嗎?

人工智慧、計算機、軟體相關專業學生的優勢在於——與其他專業的學生相比,我們不僅會用AI,還能研究AI。如果沒有人深入地研究AI,就不會有今天AI工具在全球範圍內的迅速普及。所以如今人人都會用AI,這對我們人工智慧、計算機、軟體相關專業的學生來講,不但不是挑戰,還是一個機遇。因為用的人多了,AI相關的市場需求更大了,未來社會將需要更多計算機相關專業領域的專家學者、行業領袖。

桂小林教授回答問題
關於人工智慧對老師
帶來的機遇與挑戰的精彩問答

如果學生用AI應付作業或論文,會被定義為差生,但企業卻認為能用AI快速達成績效目標的就是好員工!在AI爆炸的時代,如何定義「好學生」?作為老師如何讓「好學生」變成「好員工」?

在我的課堂上,我不會因為學生運用AI做作業就把他們定義為差生,我允許學生用AI做作業,但學生必須告訴我,哪部分是AI做的,在AI基礎上他做了哪些工作。作為老師,我希望我們的教育能夠與時俱進,讓學生具備善用人工智慧的能力,以便畢業后能更好地與行業需求銜接。

如今的零零后都能玩轉AI,老師們反而顯得「落伍」了!老師該怎麼提升自己,才能跟得上這一新興趨勢,並繼續在教學中發揮主導作用?

人工智慧的迅猛發展對老師們終身學習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以計算機科學專業為例,該專業的知識迭代更新是非常迅速的。所以在人工智慧還沒有普及之前,很多老師就已經養成在教學過程中不斷自學新知識的習慣。如今人工智慧的發展日新月異,對行業發展起到顛覆性引領作用,老師們就更加要提高自學能力,以便在課堂上呈現新內容。

如果未來需要更多老師教AI課程,我們有沒有這麼多老師?去哪兒找這些老師?

我需要更多老師對AI賦能學科有全面認識,但這不代表老師需要對所有的技術細節掌握得一清二楚。我們要充分認識並相信青年學生的能力,他們對於具體技術細節的掌握一定會比老師快。在日常教學中,我發現很多時候老師只需將應用場景和基本方法教授給學生,學生就能在老師的指導方向下達成較好的學習效果。

黃心淵教授回答問題
關於人工智慧對學校
帶來的機遇與挑戰的精彩問答

教育部要求高校要制定和落實AI賦能教育的解決方案,請問王泉校長,您的學校準備好了嗎?有相應的投入嗎?

我們已經啟動相應工作,對人才培養的環境進行整體革新。在技術層面,我們首先將數據打通,以大量數據為基礎,把各部門產生的數據直接放入中台,投入資源建立強大的數據平台,解決教育教學評價問題。如今,我們的師生可以用完善的平台數據實現資源共享,實施各類項目。

這是一位職業院校的老師提出的問題。職業院校在AI素養和課程上,師資、算力、經費等等都比較匱乏,面對這個AI大時代,職業院校該怎麼辦?

人工智慧課程的確需要一些經費的投入,我們也曾計劃投入資源做AIGC訓練計劃,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有些投入是可以減省的。比如目前一些公共平台可以使用,許多課程資源可以共享,希望這些共享的公共資源能減輕一些院校的壓力。

王泉校長回答問題
在圓桌論壇環節,多位參會老師還就人工智慧倫理、產教融合、人工智慧對學生就業的影響等議題向台上嘉賓提問。有參會老師認為人工智慧是一把雙刃劍,向嘉賓諮詢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做好人工智慧倫理教育。對此,王泉校長認為學校應該加強人工智慧倫理教育,特別是對於技術人員的職業道德進行系統的培訓;同時,要提升全民人工智慧素養,讓大家對於使用人工智慧技術過程中可能存在的潛在風險有充分認識。另有參會老師指出,人工智慧的發展讓技術取代了許多職業院校畢業生從事的工作崗位,希望專家給出應對措施。對此,黃心淵教授認為新技術的誕生會取代一些工作崗位,但也會因此而誕生全新的工作機會,整個產業對崗位的要求也會更新,所以只要同學們能將新工具為我所用,就不用擔心自己被人工智慧取代。
東軟教育科技集團執行董事、CEO,大連東軟信息學院名譽校長、教授溫濤也受邀就民辦高校產教融合、協同育人項目的實施給出專業建議。他指出,民辦院校要選擇與自己的專業相融合、能為地方經濟發展做貢獻的企業進行合作,讓學校既能做好教學,也能反哺地方經濟發展,以此達到產教融合的目標。另外,他建議校企合作過程中,要將真實的企業項目教學化,讓師生真正參與到項目中去,收穫實訓經驗。

溫濤教授在現場就產教融合問題進行作答
會後,來自全國不同高校的老師普遍表示,圓桌對話讓大家有機會與各位專家學者面對面交流,嘉賓們毫無保留地發表真知灼見,為大家答疑解惑,讓老師們受益匪淺,不虛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