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青社研究】东软睿新“教医养”闭环,破题“如何养老”
电影《妈妈!》里,一个85岁的老太爬上梯子取书,女儿连忙贴纸条“爬高会摔死”。老太幽默回道:“不爬高也会死”。
这笑料背后,其实折射出无数中国家庭在高龄化社会中的深切期盼:人至晚年,依然要自主、从容、有尊严地生活,仍渴望学习、成长和创造。
正如东软睿新科技集团(下称“东软睿新”)总裁温涛所言,“防老”是破解老龄化挑战的关键起点——帮助老人延缓衰老、延长“发光发热”时间,满足他们追求自我价值的需求。
如何将这一美好愿景转化为现实?这已成为摆在政府与社会面前的一道迫切考题。以东软睿新为代表的企业,正交出一份自己的答卷。
东软睿新的故事,要从教育说起。 2000年,东软率先在国内探索产学研结合,创办了三所应用型本科大学,成为最早一批民办IT高等学府。2020年,东软教育在香港联交所上市,主营业务聚焦于全日制高等学历教育和教育资源输出、继续教育服务。 但上市之后,公司没有停留在舒适区,而是开始将触角伸向一个更庞大、更复杂的市场——银发经济。 东软睿新在2025中期业绩发布会上,这样判断银发经济的风向: 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于2024年底突破3亿,银发经济规模达7.1万亿元,占GDP约6%;预计2035年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占比超30%,银发经济规模有望增至30万亿元,约占GDP一成,增长空间巨大。政策层面也在释放红利,2025年初国家明确提出加快养老科技与信息平台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推动实现“居家+社区+机构”三位一体的服务网络。 与此同时,老年群体消费需求持续升级,尤其在健康管理、精神文化、社交互动方面,“防老”意识和智慧服务需求显著提升,推动银发经济向多业态融合迈进——教育、医疗、养老、康旅等资源加速整合,形成适配全生命周期需求的新模式。 这就不难理解东软睿新曾经的一系列动作:2024年,他们正式收购东软健康医疗,布局康复医院、颐养中心,构建“医养结合”的业务闭环。2025年1月,公司更名为东软睿新科技集团(Neutech),形成“教+医+养”一体化的智慧融合生态,全面进军智慧养老。 到2025年上半年,医养业务并表后,从同期的687万提升至4966万,占比从0.7%提升至5.4%,增长率达622.8%。 如今,东软睿新不仅是国内领先的数字化人才教育服务提供者,更是智慧养老赛道的代表性企业之一,正用“教育驱动防老、科技赋能养老”的理念,去重塑老年人的生活方式。
应对老龄化,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医疗和照护,东软睿新的切口却是“教育驱动防老”。他们认为,中国老年群体普遍存在“带病生存期长”的特征,养老不能只聚焦于被动照护,更应从“防老”起步,帮助中高龄人群延缓机能衰退、延长健康寿命。这一理念与东软睿新在教育领域的深厚积累高度契合,成为其战略转型的核心出发点。 基于这一理念,东软睿新形成了两大实施抓手: 一是“教育驱动防老”,聚焦健康活力老人。东软睿新充分发挥教育资源优势。旗下东软凤凰学院便是重要实践平台,创新推出 “LIFECARES” 乐、养、医、学、为一体化老年教育模式。 在课程设置上,学院围绕“AI 与艺术创作”“健康与康复”“心灵康旅”三大板块,精心打造了 106 门特色课程。其中,健康与康复课程涵盖丰富内容,包括科学运动课程,教导老年人适合自身身体状况的运动方式;营养膳食课程,向老年人普及合理饮食搭配知识,如各类营养素的摄入比例、不同季节的饮食选择等,指导他们通过科学饮食维持身体健康。这些课程不仅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更将“防老”理念融入日常学习,切实提升老年人健康管理能力,从生活方式、心理状态等多方面延缓疾病发生发展。 2025年上半年,凤凰学院招生超360人,50-70岁学员占比70%,印证了市场对接的初步成功。 二是“科技赋能养老”。当老人步入需要照料阶段,东软睿新一方面凭借在IT领域积累的技术优势,全力搭建智慧养老平台与生态。 在东软睿新的规划和实践里,城市级智慧养老平台是集政府监管、养老服务、创业就业、科研创新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平台。利用线上线下一体化模式,提供一站式交易,为老年人提供便捷的养老服务体验和适老产品供需匹配,为政府管理机构提供智慧监管,为养老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医养护一体化SAAS系统”,为行业提供养老相关技能培训认证,精准提供就业创业机会,满足养老产业人才需求。 截至目前,东软睿新推出的沈阳市城市智慧养老平台“盛情康养”已正式上线,大连市城市智慧养老平台“大连智慧康养”已完成内测,即将上线。根据公司战略规划,未来五年内,此类城市级智慧养老平台将逐步拓展至全国更多城市。 另一方面东软睿新通过连接医疗产业,打造治疗型医疗机构、康复型护理机构、照护型养老机构为一体的融合发展体系,为老年教育和养老业务提供医疗保障。 其中,2025年上半年,旗下睿康心血管病医院,门诊接待超2.8万人次,住院、手术量超5800人次,同比增幅34%。睿康卓美口腔医院门诊接待超1万人次。睿康之家颐养院采用国际照护理念,入住率超88%,80岁以上老人占比92%。 此外,成立的东软健康科技研究院以数智化技术为驱动,深度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致力于为数字化防老和养老提供全方位支撑。该研究院采用自主研究与联合研究相结合的模式,重点开展城市级智慧养老平台、智能养老产品、智慧化养老服务、综合性解决方案及养老方法的研发工作,旨在构建覆盖机构、社区、居家的全景式智慧化的养老服务体系。截止目前,已开展的研究项目包括“营养分析与营养性疾病预测”“智能可穿戴与艺术治疗”“多模态的情绪识别”等。东软健康科技研究院为构建更完善的智慧康养新生态提供了核心科技支撑。 基于教育驱动防老和科技赋能养老两大理念,东软睿新以教育为基础支撑、以科技为技术纽带、以康养为核心场景,打造“教医养”一体化的智慧服务体系,构建覆盖全年龄段、多场景的智慧化服务生态,满足从年轻人到老年人的全生命周期学习与健康需求。 这种闭环模式,正是东软睿新最独特的商业逻辑:它不是孤立地卖课程、办养老院或做医疗,而是把这些看似分散的服务,织成一个互相流动的网络。在这个网络中,教育延续活力,医疗与康复保障健康,城市空间提供连接与意义。 这让东软睿新呈现出一种少见的姿态:它既在满足眼下老年人的现实需求,也在描绘一个关于未来老龄社会的整体方案。“成为中国教医养智慧生态引领者”的愿景能否实现?实打实的数据才能给我们答案。
从东软睿新2025年上半年交出的“半年度答卷”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清晰的战略逻辑在现实中的验证:用教育的稳固基石,撬动医养产业的爆发式增长。 毫无疑问,最令人瞩目的数字来自医养服务板块:该板块收入从2024年同期的687万元,迅速攀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4965.6万元。这一显著跃升,主要源于公司战略性地整合医疗与养老资产,也反映出“教医养”协同生态正在加速形成。 纵向来看,这一增长更具战略意义:2023年,相关业务仍处于布局阶段;2024年上半年医养服务初具形态,在完成业务并表与资源整合后,2025年上半年该板块已贡献总营收的5.4%,成为集团第三大收入来源。在两年时间内,东软睿新通过战略收购和生态闭环构建,实现了医养业务从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关键突破。 从凤凰学院的老年教育,到“盛情康养”平台的居家服务,再到康复医院的专业医疗,东软睿新正在构建一个覆盖“活力老人”到“失能老人”全生命周期的服务网络。2025年上半年,50-70岁的“新老年”群体中,已有70%通过各种渠道接触过东软的服务,这个转化率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这座金字塔最为宽厚的地基——教育板块,既是稳中求进的核心支撑,也是持续造血的现金奶牛。 全日制学历高等教育依然是集团的“压舱石”,2025年上半年贡献7.799亿元营收,占比84.3%。虽然同比下降2.9%,但这种微降更多反映的是结构性优化而非衰退信号。 从学生数据看,东软睿新在校学生总数达到57,791人,比2024年同期的56,781人增长1.8%。更重要的是,生源质量在提升:2025/2026学年新生总数21,396人,同比增长6.0%,其中多个校区的录取分数线和就业率都有明显改善。这说明教育主业不仅保持了规模稳定,更在品质上有所突破。 2025年上半年的财报,实际上是东软睿新“教医养”融合新生态战略的第一次大考成绩单。医养服务622.8%的增长率,验证了公司“立足教育,供给医养”战略路径的正确性。 教育业务提供的不仅是现金流支撑,更是品牌信任度和客户基础。当一个在教育领域深耕20多年的品牌进入养老服务时,家庭客户的接受度天然更高。这种品牌溢出效应,是纯粹的养老服务商难以具备的竞争优势。 把这些点合起来看,半年报给出的逻辑链非常清楚:公司复用教育板块的品牌及校区资源,成为医养供给端——从而把平台端(智慧养老)和供给端(医院、康复、养老机构)连成一体化的闭环。 接下来的挑战是如何在保持增长速度的同时,逐步优化成本结构,实现规模效应向盈利能力的转化。从目前的轨迹看,东软睿新已经找到了从“教育公司”向“智慧养老生态公司”转型的正确路径。 总而言之,中国的养老产业,正在从“被动照护”走向“主动赋能”。东软睿新交出的答卷,只是这场大考的一部分。
3.1亿银发人口,不仅是庞大的市场数字,更是无数个有血有肉的家庭故事。他们渴望被看见、被理解、被陪伴;他们不再满足于温饱式的安置,而是期待一个更有尊严、更有价值感的老年阶段。 智慧养老的本质,或许并不是冷冰冰的技术堆砌,而是借助科技去重构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平台可以更精准,服务可以更高效,但真正的挑战,是如何在庞大的体系里,留住人与人之间的温度。 当我们谈论“银发经济”时,我们究竟在谈什么?是一个万亿级的市场,还是一种新的社会契约?是产业的赛道,还是每个人未来都将面对的人生阶段? 也许,这才是智慧养老留给我们最值得追问的命题。